鱼长了白点病怎么治?
寄生虫引起的白点病是金鱼易染的疾病之一,此病多发于夏、秋两季,通常是在金鱼从大池中捕捞、搬动、越冬或换水之后,由于受到机械性损伤和水温、水质发生突变,导致金鱼免疫力下降,继而被携带该病原的病鱼感染发病。
该病病原为一种叫小瓜虫的寄生虫,主要寄生在鱼体皮肤和鳃部,繁殖迅速,是危害最大的一种鱼病。患病金鱼的症状表现为在头、躯干甚至鰓瓣上等处有许多小白点(小白点其实就是寄生的小瓜虫),这些小白点大小几乎一致,如同撒上许多白芝麻,这也是此病的俗称“白点病”的由来。
随着病情的发展,寄生虫日渐增多,病变部位渐渐肿胀,使正常的组织受到破坏,分泌出大量粘液,形成一层由粘液、脱落表皮组织和虫体所组成的白色皮垢,病鱼游动缓慢,呼吸困难,食欲减退,常将头部钻到石砾间或栖于池底,而后因身体消瘦、肌肉松弛、继发感染而出现水霉病后死亡。由于小瓜虫在温度20°C以下繁殖速度减慢,低于15°C即停止生殖而死去,所以如果管理合理,白点病并不致引起鱼的大量死亡,死亡率一般在10%左右。
但是,小瓜虫在温度20°C~25°C时繁殖很快,5天左右就能完成一个生活史,如此反复寄生,极易造成金鱼发病死亡率的增多,而且该虫能够感染所有种类的淡水鱼类,所以一经发病治理不及时就会造成金鱼的大量死亡,故此此病是危害金鱼养殖和珍稀品种复壮的最严重的障碍。因此,及时防治此病,对促进金鱼养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。